三十六

三十六

工作在跨境电商前线的创业者
bilibili
wechat

電商平台重回GMV邏輯,價格戰要結束了?

近期國內多個平台宣布搜索權重再次改回以 GMV 為優先的分配邏輯。

很多同學來問我,是不是證明價格戰結束了,亞馬遜的邏輯又是什麼呢?我參閱了一些資料和我對亞馬遜的理解,今天來講講我對這個新聞和亞馬遜流量邏輯的猜想。

目錄#

01 / 國內電商平台為什麼會改變
02 / 搜索電商的流量分配方式
03 / 亞馬遜是否有改變
04 / 結束語

本文首發在 G26 跨境電商創業社區,編號為 2402

國內電商平台為什麼會改變#

之所以近兩年走低價模式是因為經濟下行和看到了拼多多的成功,很多平台也想去做下沉市場,所以跟進了低價模式,但是跟進之後發現網購群體進入了存量時代,很難有大批量的增長,低價之後發現沒有足夠的人群來補低價格帶來的 GMV 的損失。

比如之前 100 個客戶可以產生 100 萬的 GMV,經過降價之後雖然有了 110 個客戶,但是 GMV 卻只有 80 萬了,那麼平台的佣金收入就會降低。

如果無法用低價吸引更多人群的話,那麼低價就沒有意義,而且影響電商平台的利潤(因為電商平台是抽佣模式的),再這樣持續下去不止拉不到新客,反而都要倒閉。

所以在今年 7 月國內各大電商平台就開始逐步恢復以 GMV 為流量分配機制。

搜索電商的流量分配方式#

我們總說的關鍵詞排名,大致可分為兩種途徑達到,關鍵詞自然權重、廣告投放走捷徑。

我們今天所討論的分配機制就是指的平台自然流量根據什麼指標進行分配,大概有兩種一種是今天提到的 GMV 優先,還有一種是轉化率優先。

亞馬遜的邏輯是什麼#

不管電商普通的規則如何變動,電商平台也要有利潤,相對於某些平台靠罰款盈利做法,我覺得亞馬遜還是算比較厚道的。我們的產品只要能給亞馬遜創造利潤,亞馬遜的流量一定會傾斜的。

基於亞馬遜特殊的盈利模式(佣金 + 物流配送費),就算產品價格低影響了佣金收入,但是物流配送費是沒有減免的,不影響亞馬遜的收入。所以亞馬遜的分配邏輯個人認為是以轉化率為主要維度。

同樣的產品分別是不同價格的情況下,產生的變化。用兩張圖佐證為什麼轉化率高能讓亞馬遜賺到更多的錢,但是太低的價格會導致我們自己沒有利潤,所以我們要做的是適當的利潤,而不是暴利,更不是做慈善。

售價 30 美金,轉化率 10%,亞馬遜最終收入 295 美金

![[轉化率 10%.png]]

售價 15 美金,轉化率 20%,亞馬遜最終收入 345 美金

![[轉化率 20%.png]]

數據僅供參考,不代表所有情況,謹慎採納

另外亞馬遜其實是一個流量分發商,他也要從谷歌、Facebooke、線下廣告牌等渠道購買流量,然後分發給賣家,如果一個客戶看到或者點擊了產品最後不買,浪費了流量不說,還可能會造成客戶對亞馬遜平台的印象不好。

所以我常說做亞馬遜就是要以讓客戶滿意為第一標準,滿意重包含了產品質量和對產品的喜愛。只要貫徹這個理念,亞馬遜也會給到流量給我們。產品質量靠譜,並且轉化率好,流量會越滾越大。

用黑科技硬抬一個產品上去,如果產品本身不過硬,也是昙花一現。

結束語#

也有很多人說國內電商平台回歸 GMV 邏輯之後價格戰和內卷就結束了,我倒不這麼認為,至少對電商平台的賣家來說。

不過對各大對電商平台來說,好像是結束內卷和價格戰了。

比如商家想要足夠多的 GMV,首先想到的是做高客单價的產品,但是如果產品沒有足夠競爭力的話,這一條肯定是不成立的。那麼就只剩下兩個途徑了,要么刷單,要么用更低的價格拿到足够高的轉化率去達到 GMV 的要求。

不管用哪種方式,都不影響電商平台達到他 GMV 增長的目的。但是對電商平台的賣家來說一定是競爭會更加的激烈,苦日子還在後頭。

當然風險總是伴隨著機遇,目前我們要更多的研究第一種方案,如何提高自己的產品競爭力,拿到足够多大溢價。

又回歸到我常講的,選品是沒有太大意義的,要么鋪貨要么做產品研發。

我個人覺得這兩種方案都不是一定二選一,所有的電商平台都是看綜合指標的,不能單單只談 GMV 或者轉化率,各項指標都要非常的突出才能在接下的洗牌中生存下來。

各位共勉。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